4月26日下午18時許,深圳一輛五洲龍電動大巴在充電時發生燃燒,據判斷動力電池發生了爆炸,最終這輛大巴被燒成骨架,目前,事故已經處理完畢,沒有人員傷亡。
據了解,該電動大巴車內的蓄電池組先冒煙,但蓋子無法打開,后來起火燃燒,火勢很快蔓延到整輛車,當地消防隊出動了5輛消防車將火撲滅,但車輛已經完全燒毀。在車前半部燃燒過程中,還發生了爆炸,有物體拖著藍色煙霧向外迸出,據判斷,是動力電池燃燒后發生了爆炸。
我國推廣新能源汽車以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重大的成績,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包括充電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動力電池續航能力不足,電池的安全問題等。電動大巴的一把火,帶動各界重新聚焦新能源汽車安全,也給逐漸升溫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再次拉響安全警報。
電池一致性需加強
盡管此次著火事件還沒有明確定性,但業內專家表示,事故原因“脫離不了電池一致性的范疇”。首先,電池的單體一致性,一個電池組內一塊電池的質量不過關就會影響整個電池組的效率和安全。再者,電子控制系統和電池組的配套。
在電控系統和電池組的配套方面,國內很多企業做的都不到位。“通常情況下,電控系統和電池組供應是分離的,兩方面供應商關心的都是自己產品的性能,相互之間的信息是不透明的。”東風揚子江汽車(武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高級工程師雷洪鈞表示,將二者匹配起來實際上是車廠的工作,而車廠對兩方面工藝、技術、相關參數的了解可能都很有限。車廠通過篩選,采購的電控系統和電池組可能都是品質可靠的,但如何將二者高效的匹配是難題,一旦匹配出問題,勢必會埋下安全隱患。
針對以上情況,雷洪鈞建議,相關供應商應該將電控系統和電池系統捆綁在一起,組成一個總成單元去銷售。而且,出于實際安全考慮,國家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標準對這方面做強制要求。“目前,國內有電池系統方面的標準,也有電控系統方面的標準,但將二者捆綁匹配的標準還存在空白。”
政策應以技術為前提
除池一致性之外,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存在著政策指標與實際技術水平脫節,且各部門制定的標準差異大。
目前,四部委聯合推出的新能源客車的指標為,一次充電續航150公里。在汽車動力電池比能量、比功率已定的前提下,要滿足更高的續航里程,可行的方法就是改變客車結構,通過實現客車車身的輕量化以搭載更多的電池。這么做或可提高客車的續航里程,但弊端同樣明顯。在成本要求下,客車實現輕量化不太可能采用高新材料,現實中更大的可能性就是簡配,由此帶來的就是安全性的損失。
對公交公司而言,希望車輛有更高的續航里程,還要盡可能的縮短充電時間。但需要指出的是,要實現快充,就需要更高電流的電纜,對電流導體就會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由此也可能發生起火等安全隱患。